今年,我与母校结缘十八年了。虽然母校已由我读书时的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9999js金沙老品牌,但我还是习惯称其为“师院”。母校给予了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,母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,感召、激励、滋养着我向着这样的方向而努力修身、学习,并引导着我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后去践行传承。
2005年9月20日,我一个人背着行囊出发求学。在离别的车站,当我看着父亲远去的背景时,脑中不禁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,竟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。登上那气味浑浊的绿皮火车,我开始了长达25个小时的旅行。一路上,我从北京出发南下,经过河南郑州,下到武汉,看到了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。再至岳阳,惊叹于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,感到“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”。最后,我拖着疲惫的身子,终于到了绿城南宁,一个热得像蒸笼一样的城市,开启了我的大学求学之旅。
母校,承载了我四年的青春年华,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年华。忆往昔,我会轻轻地说上一句:无论何时何地,我永远都是师院人,一定要传承母校“德才并育,知行合一”的校训精神。
回想在母校的那些匆匆岁月,是多么的快乐而又充实。曾几何时,在长岗校区,我们每天早上被何海峰同学的那首专属歌曲叫醒,“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,她的名字叫作小薇”。在明秀校区,篮球场上我那帅气逼人的跳投总会成为一道风景线,风雨无阻中有一个叫“小会长”的同学在篮球场上奔跑着。文星楼前面的草坪广场上,一直都有我们早起晨读的身影,和李家明同学一起去背诵《新概念英语3》……这些都已成为深深的印记,回响着无尽的欢乐。
05级环境科学班的“四大才子”,左一为作者
是的,四年来,我是快乐的。快乐的身后收获了什么?那就是淬炼了我坚韧的性格。四年来,我经常独自去图书馆默默看书。曾经为了考取研究生,我在中秋节花好月圆的时候仍坚持在灯下苦读,努力克服那种油然而生的孤独感。最终,我们班共考取了15名研究生,成为母校的传奇班。也许,这些都在情理之中。
四年时间,一转眼就过了。但在母校的四年求学之旅,让我攒下了一笔“财富”,让我有资本走得更远。为此,我更应该感谢曾经给予我明灯般指引的恩师。至今,我仍清晰地记得,宋书巧老师在上《环境经济学》这门课时,告诉我们这些上课调皮的男生:喜欢不喜欢这门课不要紧,但是一定不能浪费时间。现在,我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了我的学生。
2021年12月,宋书巧老师(作者大学时的老师,右三)一行访问贵州大学时留影。右二为作者
毕业也就面临择业。有的同学考研立志成为科学家,有的同学考选调生立志成为公务员,有的同学出来创业、想开公司当老板,各自都开启了各自的精彩人生。我呢,考上研究生了。这倒不是因为我非常想成为科学家,而是当时我作了两手准备,边考研边找工作。后来,我工作没找到,但考研成功了。人生总是有很多选择,但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,因为只有努力了才有抉择,不努力只有被抉择。在某个领域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,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就是成功。正如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所言,成功的标准就是要赢得尊重。我觉得我应该做到了。
现在,我也成了教师。俯首掩面,沉思良久。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感谢母校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、朋友和恩师,感谢母校培养了我。忆起在母校的时光,我应该轻轻说一声:无悔的青春!
【作者简介】刘宝军,就读于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环境科学专业。现任贵州大学资环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,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(硕士)负责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