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寻一个记者、弘扬一种精神——《方大曾:消失与重现》-9999js金沙老品牌

beat365登录平台,beat365下载唯一官方网

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>信息门户(校内)
X
欢迎光临9999js金沙老品牌!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老茶馆 > 正文

老茶馆

追寻一个记者、弘扬一种精神——《方大曾:消失与重现》

文章来源: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:文/赖瑜君 图/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:2019年03月22日 点击数:
图片 校对
审核 终审

         

1936年12月,在寒冷肃杀的北方大地,暗红的血液覆盖住皑皑的白雪。在一个叫绥远的地方,被寒风吹出皮肤裂缝的战士们在卖力的挖着沟壕。这时,一名身着整齐,鞋子带着泥土的年轻人慢慢靠近,拿出他珍藏的器物,一按。战士们没有丝毫反应,因为他不是将军也不是敌人,而是一名如影随形的战地记者。这一按记录着绥远抗战最真实的瞬间,记录着中华人民伟大的反抗。

几天前他从北平启程,时空的变化、凛冽的寒风让他无数次从睡梦中醒来,但他没有抱怨自己的处境,而是对驻扎在绥远的战士们升起了更崇高的敬意。记者和战士们拥有差不多的年纪,24岁,最是风华正茂的时候,但战场经历与记者的身份给予了他沉稳坚毅的气质。人虽年轻,但接触摄影已有7年时间了,此时的他是中外新闻学社的一名摄影记者。笔名——小方,取自本名方大曾的姓氏,“方”一字更是因为方者,刚正不阿也。他摸着自己的相机,拍着前方提着枪、摸着炮的士兵,想像自己也提着枪,摸着炮。只是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“炮弹”会有一天超越时空与地界打到了现在,打响了全世界。

绥远地处偏僻,交通不便,为了更好的拍照,方大曾特意向王万龄师长借了马,游走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之上,拍下士兵与尸体。日寇咄咄逼近,狼烟四起,方大曾在此情况下,穿梭战场43天,随后回到北平编辑资料。但绥远抗战的胜利并未击退日寇的野心。1937年7月7日,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了,方大曾在度过他25岁的生日之后,又踏入了一线阵地。战争愈加凄惨,他的内心愈加汹涌。他要把这惨烈地、无力地、麻木地、奋勇地景象一一记录下来!战争越发激烈,于是,他与同是战地记者的范大进、陆诒背起相机,转战南方。

驶往南方的车慢开动,车窗外方大曾的身影越来越渺小与模糊,直至不见。1937年9月18日,方大曾在发表了《平汉线北段的变化》之后,这位勇敢、年轻的记者便如烟般失去了消息。

他是一个英俊的人,陆诒曾这样回忆方大曾:“小方身上挎着照相机,头戴白色帆布帽,穿着白衬衣和黄短裤,足蹬跑鞋,年少、英俊,显得朝气蓬勃,精力充沛。”

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,据其妹方澄敏回忆,小方经常是“一架相机、一把伞、一个背包,徒步去拍照,北京周围的好多塔、田他都去过……照片冲出后,就投到报刊杂志去,用稿费再去买胶卷。”他极少对身边人拍照“哥哥身边的朋友也不求他,怕碰钉子,可是对于劳动人民,不相干的人,他倒去拍照。”遇到小孩会蹲在地上为他们拍照,他拍家门口的车夫,却从来不坐洋车,“他有他的人道主义解释。”

他是一名勇敢的人,面对日军的询问他冷静自若。枪林弹雨都阻止不了他的拍摄。

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,有人把他称之为东方卡帕,不少文人志士都对他表示欣赏。

同时他也是最富魅力、精神,血肉的战地记者。为我们看待那段黑暗的、风雨飘摇的历史点上了一盏明灯。何为记者,传播真实信息者是为记者,但真实这两个字看似简单,实着是难上加难。方大曾者,吾心向往之。(本文根据史料合理想象)(编辑/赵成焰)

 

     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9999js金沙老品牌